索 引 号 | 失效时间 | ||
发文机关 | 成文日期 | 2024年06月12日 | |
标 题 | 河南省应急管理厅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河南省委员会第二次会议1321099号提案的答复 | ||
发文字号 | 人大政协提案公开 豫应急字〔2024〕19号 | 发布时间 | 2024年12月16日 |
有效性 | 现行有效 |
河南省应急管理厅
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十三届河南省委员会第二次会议1321099号提案的答复
豫应急字〔2024〕19号
民盟河南省委会:
《关于全面推进我省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提案》收悉,贵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性强,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好的帮助和指导。我厅高度重视,根据我厅职能,经组织相关处室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做出战略部署,提出要“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建设韧性城市”。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韧性的现代化城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既是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河南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厅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加快推动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2018年11月10日,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要结合河南省“三区一群”国家战略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以持续开展安全发展型企业、安全发展型行业、安全和谐村镇(社区)创建为基础,以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抓手,全面提升城市安全发展保障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城市安全社会治理格局,有效防范遏制各类事故发生,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强大安全支撑。2020年1月,《河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转发<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与管理办法><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细则(2019版)>的通知》要求“高度重视、积极参与,落实分工、合力推进,典型引领、示范推动”,并确定郑州、洛阳、焦作、鹤壁、济源、汝州、永城等地作为我省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的试点城市,并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应急管理部先后三次召开的全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视频推进会,我省洛阳市进行了典型发言。2020年9月,《河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河南省减灾委员会关于印发河南省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与管理办法和河南省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细则的通知》发布,并起草了《河南省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分标准》《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省级复核工作手册》《河南省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指南》等相关配套文件。2021年河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根据应急管理部通知,对我省洛阳市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试点进行了推荐核查,并在河南省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协会2021年度学术年会暨六届四次理事会上以及濮阳市进行了专题宣讲。2023年1月,我厅又联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了第30期科创中原论坛——河南省韧性城市创新技术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探讨了如何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及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韧性城市的战略部署,为韧性城市建设出谋划策,以及讨论如何推进高新科技赋能韧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整体应对突发危机的能力和减灾、防灾水平。2023年10月27日,我厅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在广东深圳召开的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安全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城市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提升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以高水平安全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
二、着力推进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发布的《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安委办函〔2021〕45号),我厅于2021年9月份组织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通信管理局、省大数据局、省市场监管局、省能源局、省消防救援总队、郑州地铁等等单位召开了河南省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作座谈会,印发了《河南省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总体方案》(豫安委〔2022〕5号),对河南省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试点城市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主要任务,确定了除洛阳1个国家级试点城市之外的5个省级试点城市(郑州市、鹤壁市、焦作市、濮阳市以及济源示范区)。目前洛阳市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已基本搭建完成并通过了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组织的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专家指导评估,郑州市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项目已经获批立项开建,其他省级试点城市的平台搭建正在有序推进中。同时加快推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设立河南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中心;建设集全域数据接入、数据智能处理、数据质量管控、跨域共享交换等功能于一体的事故灾害全要素实时汇聚平台和监测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完成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重大风险实时监测预警、信息汇聚共享;制定《河南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项目建议书》,现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已列入2023-2024年度省级政务信息化建设统建项目。
三、稳步开展示范社区建设及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一是印发《河南省综合减灾(安全)示范社区创建管理暂行办法》。整合原有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安全和谐型社区等创建活动,继续开展国家级、省级综合减灾(安全)示范社区创建工作。2023年初印发了《关于申报2022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河南省综合减灾(安全)示范社区的通知》,于2023年8-9月份开展对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申报的42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167个省级综合减灾(安全)示范社区实地验收,已对2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下发了物资进行支持,并对115个河南省综合减灾(安全)示范社区进行了授牌。
二是全面开展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出台调查、评估与区划107项地方技术标准,建立覆盖10个行业部门、省市县三级的普查工作平台。以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契机,在水利、自然资源、房管、交通、城管、林业、气象等领域开展详细的综合风险普查,完成普查综合减灾能力、承灾体、孕灾体、公共设施87万项,致灾因子调查476万项及历史灾害信息调查。按期完成“一省一市”(洛阳)评估区划工作,形成省级5大类、17种自然灾害单灾种危险性评估、风险评估、风险区划成果。
四、积极助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体育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建设的通知》《关于做好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关于积极推进体育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建设的通知》《河南省居民防空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建设核心指标》《应急避难场所评估指南》等文件,合理规划建设评估应急避难场所,截至目前,全省各市县均已建成至少1处具备防灾避险功能的城市综合性公园,全省城市建成区内已有222处人防疏散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审核通过932处,部分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已纳入豫事办APP平台,实施信息动态管理。
五、全面提升全民安全应急文化素养
一是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河南省应急管理融媒体中心2022年8月15日正式运行。拓展宣传格局,并以每年的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活动等活动为抓手,广泛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制作“豫安科普”微信小程序。开展防灾减灾应急安全知识讲座。加强基层应急宣传和科普教育,印发《防灾减灾科普手册》《居民应急知识手册》《企业主要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应知应会基础知识》等科普教育读本。出台《河南省全民应急素质能力提升行动方案》及配套实施方案,健全协同联动长效机制。创新开展第15届“安全河南杯”知识竞赛、第二届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论坛、“应急志愿乡村行”等活动,多措并举开展手机短信、通话彩铃等灾害天气和重要节假日安全提醒,积极营造全民参与的应急文化氛围。二是探索完善巨灾保险制度。会同地方金融监管局研究起草并提请省政府印发《关于开展巨灾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与保险机构对接,在郑州、安阳、新乡、鹤壁、周口、信阳6个省辖市完成巨灾保险试点工作。
虽然我厅在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城市应急保障能力有待增强、城市应急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程度不高等。针对这些短板弱项,结合贵单位提出的提案建议,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安全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河南韧性城市建设:一是积极开展城市体检,及时发现“城市病灶”;二是提升城市应急救灾能力,提升城市生命线工程保障能力、城市防汛排涝能力,统筹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和建设,增强城市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三是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实现联合共建,形成全社会协同治理合力,形成广空间、多主体、全流程的韧性城市治理体系。
非常感谢民盟河南省委会对我们工作的关心,真诚欢迎贵单位继续关注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多多参与我省“韧性城市”建设工作的监督指导,提出宝贵意见!
联系人:河南省应急管理厅综合减灾处 刘俊杰
联系方式:0371-65919880
2024年6月12日